你是不是最近發現牙齒越來越長、吃冰會酸、刷牙流血?
別忽略這些微妙的變化,這可能不是老化,而是你牙齦在悄悄萎縮!
牙齦萎縮——牙齒的「防護牆」正在崩塌
牙齦萎縮指的是牙齦邊緣向下退縮,導致牙根外露的狀況。這不只是美觀問題,更會讓牙根變得敏感、容易蛀牙、甚至導致牙齒鬆動脫落。
根據美國研究,高達50%以上成人在某個年齡階段都會經歷不同程度的牙齦萎縮,而及早處理者,恢復率可達80%。
正常健康的牙齦呈現粉紅色,與口腔黏膜的亮紅色明顯不同。一旦牙齦開始變成暗紅色,這可能代表有潛在的牙周問題,應盡早尋求牙周專科醫師協助。
為什麼會牙齦萎縮?
造成牙齦萎縮的原因很多,以下整理出6大常見元兇,幫助您快速掌握風險來源:
原因 | 說明 |
---|---|
錯誤刷牙方式 | 橫刷、用力過猛或使用硬毛牙刷會傷害牙齦,造成齒頸部磨損與退縮。 |
牙周病 | 慢性發炎導致牙齦組織與齒槽骨破壞,是牙齦萎縮的最大殺手。 |
磨牙或咬合不正 | 長期壓力不均會讓牙齦承受過多張力,導致退縮。 |
抽菸 | 尼古丁會縮小微血管,降低牙齦血流,讓牙齦組織退化。 |
假牙設計不良 | 邊緣設計過深或接縫不密合會侵犯生物寬度,引起牙齦發炎與退縮。 |
遺傳與牙齦薄型生物型 | 亞洲人普遍牙齦較薄、牙根較短,容易因刺激產生退縮。 |
研究表明,多數牙齦萎縮是可預防的,因為其主要由日常習慣和健康狀況導致。讓我們深入探討這些常見因素。
一、刷牙方式錯誤或使用硬毛牙刷
刷牙力道過大、使用過硬的刷毛或水平來回橫刷等錯誤刷牙方式,都可能導致牙齦組織受損。美國研究已於1993年證實,使用硬式刷毛的人群出現牙齦萎縮的比例明顯較高。
長期不當刷牙會在牙齒上產生「齒頸部刷耗」(cervical abrasion),進而引發牙齦萎縮現象。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口腔衛生良好,不正確的刷牙習慣仍可能造成傷害。
二、牙周病與牙菌斑堆積
牙齦萎縮往往是牙周病的早期警訊。當口腔衛生不佳時,牙菌斑會逐漸累積成牙結石,引發牙齦炎症,並最終發展為牙周病。這種疾病會破壞齒槽骨,當骨頭被破壞後,牙齦便因失去支撐而開始萎縮。
此外,牙菌斑還會蔓延至深層牙周組織,造成齒槽骨嚴重流失,不僅導致牙齦萎縮,嚴重時甚至可能使牙齒脫落。
三、假牙不合與咬合不正
配戴不合適的活動假牙會因咬合不正導致牙齒受力不均,引發牙痛。不當的壓迫同時增加牙齦萎縮的風險。
除此之外,牙齒排列不整也會造成清潔困難與局部牙菌斑堆積,排列靠近臉頰側的牙齒尤其容易出現牙齦萎縮。而接縫過深的假牙或填補物若侵犯了「生物寬度」(指牙齦溝底部和齒槽骨之間的距離),可能引起牙齦持續發炎和骨吸收。
四、抽菸與遺傳因素
香菸中的尼古丁會使全身微血管收縮,減少牙齦周邊血流量,阻礙營養供給,加速牙齦萎縮。根據研究,無論是局部還是全口的牙齦萎縮及牙周病嚴重程度,都與吸煙有明顯關聯。
然而,遺傳因素也不容忽視。從牙醫角度看,牙齦可分為「厚型」與「薄型」,根據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研究,亞洲人群中薄型牙齦比例較高且牙根較短,這使他們更易發生牙齦萎縮。此外,齒槽骨結構也可能有先天缺陷,使覆蓋在上面的牙齦更容易受損。
牙齦萎縮症狀有哪些?
- 牙齒看起來變長
- 吃冰會酸、喝熱會痛
- 刷牙時牙齦出血
- 食物卡牙縫比以前更明顯
- 假牙邊緣露出、牙齦變黑
一、牙齒看起來變長
當牙齦萎縮時,牙根會逐漸暴露在口腔環境中。這種情況在視覺上表現為牙齒變長,實際上是牙根失去了牙齦的保護層而外露。值得注意的是,牙根沒有琺瑯質保護,對蛀牙的抵抗力較差。因此,牙根外露不僅影響美觀,還會增加蛀牙和牙齒敏感的風險。
研究顯示,牙齦萎縮在40歲以上成年人中尤為常見,但10至20多歲的年輕人也可能因不良生活習慣提前出現此問題。根據2003年美國研究,18至64歲人群中超過半數有牙齦萎縮問題,65歲以上年長者則高達88%。
相關參考文獻:
二、牙齒敏感與刷牙出血
牙齦萎縮的另一個明顯徵兆是牙齒敏感度增加。當牙根外露時,冷水、酸性食物或甜食都可能引起酸痛感,像是吃冰會酸、喝熱會痛。
此外,刷牙時感到疼痛或發現牙刷上有血跡,通常暗示牙齦發炎或萎縮問題正在惡化。
若牙齦呈現紅腫、容易流血狀態,這可能是牙周病的徵兆,需要立即就醫。牙周專科醫師會通過全口牙周檢查及X光片評估齒槽骨狀況,來判斷牙齦萎縮的嚴重程度。
三、牙縫變大與假牙邊緣變黑
隨著牙齦萎縮發展,患者可能注意到牙齒間的縫隙變大,導致食物容易卡在牙縫中,增加清潔難度。對於配戴假牙的人來說,牙齦萎縮會使假牙邊緣逐漸露出,形成難看的黑線,不僅影響美觀,還增加了假牙與牙齦接縫處的清潔困難。
此外,牙齦萎縮也可能導致假牙配戴不穩定、咀嚼不適,甚至引起假牙下方牙齦的持續刺激和疼痛。因此,一旦發現這些初期警訊,建議及時就醫,進行專業評估和適當治療。
牙齦萎縮能補救嗎?牙齦還能長回來嗎?
根據「Miller Classification分類」與最新的「Cairo分類」,牙齦萎縮的可治療性與牙周破壞程度密切相關。
Miller 分類將牙齦萎縮分為四大類型,對應不同的牙周破壞程度與恢復可能性。以下說明各類型牙齦萎縮的特徵與可治療性:
類型 | 說明 | 是否可回復 |
---|---|---|
Miller I/II | 無齒間骨喪失,可完全牙根覆蓋 | ✅ 預後佳 |
Miller III | 有部分骨缺損,只能部分覆蓋 | ⚠️ 可改善 |
Miller IV | 嚴重萎縮與骨流失 | ❌ 難以覆蓋 |

若您想進一步了解牙齦萎縮的臨床診斷標準與手術預後分類,請參考文末「牙齦萎縮分級補充資料」段落。
『牙齦萎縮還能長回來嗎?』許多患者面臨牙齦萎縮問題時,最關心的就是:萎縮的牙齦還能否恢復原狀?這個問題的答案並非簡單的是或否,而是取決於多種因素。
可逆與不可逆的差異
牙齦萎縮的可逆性主要取決於其原因和嚴重程度。若是短期輕微傷害,如初期的刷牙方式不當導致的輕微萎縮,改正刷牙習慣後,牙肉確實有機會逐漸恢復。然而,若是由牙周病引起且齒槽骨已受到嚴重損傷,這類牙齦萎縮通常是不可逆的。
米勒分類法是牙周專家評估牙齦萎縮程度的重要標準:
- 第一類或第二類:尚未有齒槽骨或軟組織喪失時,幾乎能達到完全的牙根覆蓋
- 第三類:有齒槽骨或軟組織喪失,僅能達到部分牙根覆蓋
- 第四類:手術成功率低,不建議執行牙根覆蓋術
初期改善的可能性
初期牙齦萎縮具有較高的恢復可能性。首先,若是刷牙不當造成的輕微萎縮,正確使用柔軟牙刷並採用貝氏刷牙法(將牙刷與牙齒呈45度角輕刷)往往能改善情況。實際上,初期牙齦萎縮患者經由專業評估和適當治療後,恢復率可達80%。
對於剛開始出現敏感症狀的患者,牙醫可能使用氟漆或牙科黏著劑進行局部處理,阻隔對牙本質的刺激。此外,客製化的氟托與氟膠也能幫助牙齒再礦化,舒緩敏感現象。
最新研究與臨床數據
最新研究顯示,牙根覆蓋術的效果受多種因素影響。台北醫學大學在2007年發表於《Journal of Periodontal Research》的研究證實,使用牙釉增牙周組織再生凝膠劑(Emdogain)能顯著提高牙根覆蓋術的成功率。


在Tonetti等人於2002年的研究中,Straumann® Emdogain®展現了可預測的骨內缺損再生效果:手術一年後(即使用或不使用Emdogain®的開放皮瓣清創術),接受Emdogain®治療的患者中,有38.3%的臨床附著水平(CAL)增益超過4毫米,而僅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中,只有20.5%達到相同的增益。
此外,Sculean等人於2008年的10年追蹤研究指出,與僅進行開放性清創術相比,Straumann® Emdogain®能顯著提高臨床附著水平,且這些效果可維持10年以上。
相關參考文獻:
- Tonetti MS, Lang NP, Cortellini P, et al. Enamel matrix proteins in the regenerative therapy of deep intrabony defects. J Clin Periodontol. 2002;29(4):317-325. doi:10.1034/j.1600-051x.2002.290407.x
- Sculean A, Kiss A, Miliauskaite A, Schwarz F, Arweiler NB, Hannig M. Ten-year results following treatment of intra-bony defects with enamel matrix proteins and guided tissue regeneration. J Clin Periodontol. 2008;35(9):817-824. doi:10.1111/j.1600-051X.2008.01295.x
另外,輔以水雷射技術的牙周治療也帶來了新突破。水雷射能精準處理牙齦表皮,減少傷口和出血,加速術後恢復。臨床案例顯示,適當的治療方案對於米勒第一類和第二類的牙齦萎縮有近乎完全的恢復效果。

牙齦萎縮治療方式有哪些?從非手術到手術一次看懂
面對牙齦萎縮問題,根據病情嚴重程度和原因,治療方法各不相同。從非手術選項到手術療程,患者可根據專業醫師建議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案。
🧼 非手術治療(初期/輕度)
- 正確刷牙、使用貝式刷牙法
- 更換為超軟毛牙刷
- 使用抗敏牙膏、氟漆塗佈
- 洗牙+牙菌斑管理
- 居家氟膠+牙托加強保護
🧪 手術治療(中重度)
- 牙根覆蓋術:取自體牙齦組織或人工移植補牙肉
- 水雷射輔助治療:減少流血、癒合快、術後舒適
- 再生凝膠(Emdogain):促進牙周組織再生,提高成功率
🦷 補充治療選項
- 矯正牙齒:改善清潔死角
- 植牙+骨再生:若牙齒已脫落
分享牙齦萎縮治療成功案例:一位婚禮拍攝工作者,因門牙區牙齦退縮深感自卑,經自體移植術重建後,笑容自然恢復,工作業務都自信滿分。長輩緣也變好了!
以下詳細說明各種牙齦萎縮治療方法。
一、非手術治療:洗牙、抗敏感處理
對於輕度牙齦萎縮患者,首先可通過專業洗牙、刮除牙結石來改善問題。這種基礎牙周病治療能讓牙齦組織重回健康狀態。其次,針對牙齒敏感症狀,醫師通常會採用「診間處置」和「居家用衛材」兩種方式:
診間處置包括使用氟漆或牙科黏著劑局部塗抹,目的是阻隔對牙本質的刺激。而居家護理則可使用含氟凝膠配合客製化牙托,促進牙齒再礦化,舒緩敏感症狀。
此外,改用柔軟細緻的小頭牙刷,並採用貝氏刷牙法(將牙刷與牙齒呈45度角輕輕刷)也非常重要。
二、手術治療:牙根覆蓋術與補牙肉
若牙齦萎縮無法通過非手術方式改善,則需考慮手術治療。「牙根覆蓋術」是較常見的手術選擇,特別適用於米勒分類第一、二類萎縮患者。
手術方式主要有兩種:自體組織移植和人工組織移植。自體組織移植是從上顎硬顎區切取皮下結締組織,移植到患處;而人工組織移植則使用如美國的AlloDerm或日本的Terudermis等材料。然而,大多數研究顯示,自體組織在長期穩定性方面更勝一籌。


值得一提的是,水雷射輔助技術能讓牙齦表皮處理更精準,減少流血,加速術後恢復。
台北醫學大學的研究也證實,使用牙釉增牙周組織再生凝膠劑(Emdogain)可提高牙根覆蓋術效果。
三、矯正與植牙的考量
對於嚴重牙齦萎縮伴隨牙齒鬆動的患者,可能需要考慮拔牙並進行植牙治療。植牙前通常需先進行「引導骨再生手術」修復齒槽骨,防止缺牙區牙齦繼續萎縮。待骨頭生長良好後,才適合植入人工牙根。
對於牙齒排列不整導致的牙齦萎縮,矯正治療能將牙齒調整至更易清潔的位置,減輕萎縮問題。不過,矯正過程中需特別注意牙根可能外露的風險。
牙齦萎縮吃什麼?飲食與營養補充建議
牙齦黏膜組織主要由膠原蛋白構成,而維生素C是促進膠原蛋白合成的重要營養素。因此,多攝取這些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有助改善牙齦健康:
- 芭樂(100克含228毫克維生素C)
- 甜椒(100克含128毫克維生素C)
- 奇異果(100克含93毫克維生素C)
- 花椰菜(100克含90毫克維生素C)
- 苦瓜(100克含84毫克維生素C)
另外,富含膠原蛋白的營養必需氨基酸也是牙肉修復重要的來源,如雞湯、魚湯等等,都是建議的術後修復飲食選項。
然而,單靠飲食改善難以逆轉已發生的嚴重牙齦萎縮,應將其視為輔助治療方法,配合專業醫療建議進行全面治療。
牙齦萎縮的迷思與錯誤觀念
最常見的誤解是認為所有牙齦萎縮都能自行恢復。事實上,一旦發展到中後期,牙齦萎縮已成為不可逆現象。許多人發現牙齒敏感就直接使用抗敏感牙膏,但這只能緩解症狀而非解決根本問題。若未找出真正原因,可能延誤最佳治療時機,導致萎縮加劇甚至牙齒脫落。
此外,過度依賴補充維生素C而忽視專業治療也是常見誤區。雖然維生素C對牙齦健康有益,但單靠飲食調整無法解決已發生的嚴重萎縮問題。因此,察覺牙齦萎縮跡象時,及時就醫才是正確選擇。
结論
牙齦萎縮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知道該怎麼辦。當你決定正視它、處理它、保養它,牙齦會慢慢回應你的溫柔照顧。
【補充資料】牙齦萎縮臨床分級與醫學延伸閱讀
在牙科學術領域中,牙齦萎縮(Gingival Recession)的診斷分級,主要根據牙齦退縮的位置、牙齒表面暴露程度、鄰近組織的健康狀況等來進行評估。最具代表性的分級系統有以下幾種:
一、Miller分類(Miller’s Classification, 1985)
這是臨床上最廣為應用的牙齦萎縮分類法,根據牙根暴露與牙間乳突(papilla)保留狀況,分為 I 至 IV 類:
Class I:
- 牙齦退縮未超過牙齒黏膜接合處(mucogingival junction)
- 無牙間骨或牙乳突喪失
- 預後佳,可完全覆蓋牙根
Class II:
- 牙齦退縮超過黏膜接合處
- 仍無牙間骨或牙乳突喪失
- 仍可完全牙根覆蓋
Class III:
- 牙齦退縮超過黏膜接合處
- 伴隨牙間骨與牙乳突部分喪失
- 可部分牙根覆蓋
Class IV:
- 牙齦退縮超過黏膜接合處
- 明顯牙間骨與乳突喪失
- 無法牙根覆蓋
臨床應用說明:
此分類能幫助醫師預測牙根覆蓋手術的可行性與成功率。

二、Cairo分類(Cairo’s Classification, 2011)
Cairo等人提出的新分類法,根據臨床附著喪失(CAL, Clinical Attachment Loss)在不同區域的分布進行診斷,與Miller分類相比,更能精確評估牙周破壞情況。
RT1:Recession Type 1
- 齒間區域無臨床附著喪失
- 僅有頰側或舌側牙齦退縮
- 預後極佳,術後牙根覆蓋機率高
RT2:Recession Type 2
- 齒間區域有臨床附著喪失,但小於或等於牙齦退縮範圍
- 預後中等,可部分牙根覆蓋
RT3:Recession Type 3
- 齒間區域附著喪失大於頰側退縮
- 同時伴隨牙齒旋轉、牙齦異位等情況
- 預後差,牙根覆蓋困難
優勢:
Cairo分類與實際牙周病破壞程度密切相關,對於預後預測與手術設計更具參考價值。

三、附加診斷要素(臨床應用中常見評估指標)
除了上述分類,臨床診斷時還需綜合以下要素:
評估項目 | 說明 |
---|---|
退縮深度(Recession Depth, RD) | 牙齒頰側牙齦邊緣至 CEJ 的垂直距離 |
牙齦厚度(Gingival Thickness) | 薄型或厚型牙齦會影響治療選擇與預後 |
牙齦附著寬度(Keratinized Tissue Width) | 附著牙齦不足將降低穩定性與術後成功率 |
牙齦生物型(Gingival Biotype) | 敏感型患者或薄牙齦更易退縮或復發 |
結語與臨床建議
在學術與臨床應用上,診斷牙齦萎縮不僅僅是看「退了多深」,而是必須綜合「牙齒周邊組織健康、附著情況、齒間破壞程度」等多項參數。
臨床建議:對於有牙齦退縮的患者,建議使用Miller或Cairo分類結合X光影像與牙周探針檢查,作為是否進行手術與預測成效的基礎依據。